中國根雕大師都有誰?

中國根藝美術(shù),屬于美術(shù)范疇。根的藝術(shù),俗稱樹根雕藝術(shù),學名“根藝”,在《中華民間藝術(shù)大觀》一書中列入“雕刻工藝”,在國家“非遺”項目中劃歸“民間藝術(shù)”。

微信號:ctkjcq
添加微信好友, 獲取更多信息
復(fù)制微信號

中國根藝美術(shù)大師,是授予國內(nèi)根藝美術(shù)創(chuàng)作者的國家級稱號。具有中國高級根藝美術(shù)師學術(shù)資格,從事根藝美術(shù)創(chuàng)作15年以上,在社會上有一定的知名度,具備下列條件,可評為中國根藝美術(shù)大師。

歷屆大師:

自1996年開始之一屆評出根藝美術(shù)大師40名(姓名公布如下 以學術(shù)資格證號為準):

馬駟驥 王篤純 劉萬琪 孫向東 李德利 李 蒂 宋繼中 高公博 虞金順 廖佛煥 楊學軍 傅新民鄭培奎 鄭寶根 張 樸 胡世明 魏夫昌 漆林生 張德和 姜翔玲 鄭劍夫 吳筱陽 鄭勝寧 葛安飛

吳德臣 屠振權(quán) 黃寬宏 王篤芳 李陳標 周秉益 鄭大木 王仁輝 王 鈞 江華基 賴德廉 周耀俊

田發(fā)建 邱寶利 王寶順

第二屆(2010年-2011年)26名(姓名公布如下 以學術(shù)資格證號為準):

金寧魁(福建) 童勝富(福建)陳志華(福建) 劉解放(福建)

熊百坤(云南) 趙金勝(遼寧) 夏源澤(北京) 李石成(陜西)

韓新青(浙江) 孫偉祥(浙江) 葉崇甫(浙江) 吳萬卿(河南)

鄭世有(浙江) 朱生軍(新疆) 熊明瑞(湖南) 林富昌(福建)

吳曉勇(貴州) 侯 璽(北京) 周星奎(浙江) 吳修力(內(nèi)蒙古)

吳 杰(福建) 蔡衡芬(福建) 鄭明忠(福建) 尹興禮(山東)

林茂官(福建) 寧利釵(福建)

莆田籍藝術(shù)家有關(guān)資料

根雕藝術(shù)家鄭碩希

鄭碩希先生1956年生長在閩中仙游,少年時期他就懷抱著藝術(shù)家的夢想,從孩提時代就開始圍在當美術(shù)教師的母舅邵世霖先生身旁學習繪畫。青年時代他響應(yīng)黨的號召,獻身閩北支援山區(qū)建設(shè),受聘在閩北山區(qū)一家工藝美術(shù)廠擔任木雕技術(shù)員兼?zhèn)鹘y(tǒng)圖案設(shè)計員。閩北山多樹多,工作之遐他經(jīng)常肩上扛著一把小山鋤,一頭扎進山里,從泥土里刨出幾截樹根,雕琢一些小工藝品當擺設(shè),偶爾也送幾個與朋友一起賞玩。1980年他的根雕作品首次在建陽地區(qū)工藝品展銷會上一展風采。1986年他從閩北調(diào)回仙游縣工藝廠擔任木雕工藝師,從此與木雕、根雕、泥塑結(jié)下了不解之緣。

鄭碩希 *** 的根雕,充溢著濃重的自然美,他注重從根雕的形、神、意、趣等方面進行綜合研究,精心揣摩,博采眾長,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藝術(shù)風格。他認為根雕是一門奇巧結(jié)合、天人合一的造型藝術(shù),主張植根自然,因材施藝,盡量保持樹根的自然形態(tài)與天然神韻,融自然美與藝術(shù)美于一體。近年來,他創(chuàng)作的許多根雕作品為美、日、新、港、臺根藝愛好者所收藏,作品多次在莆田、泉州、福州、廈門及省外展出。1994年盆景《醉八仙》、《達摩面壁》、《蘇武牧羊》在“中國花卉盆景”雜志發(fā)表, 1996年根雕《騰飛》榮獲福建省首屆根雕精品展金獎,緊接著他的另一個根雕作品《鐘馗》又在1996年11月中國民間文藝家協(xié)會舉辦的第三屆中國根雕藝術(shù)節(jié)優(yōu)秀作品展上獲得了“佳作獎”, 1997年9月在江蘇省常州市舉辦的97中國根雕藝術(shù)博覽會上他又獲得了優(yōu)秀作品獎。東南電視臺、莆田電視臺相繼拍攝并播出了介紹鄭碩希根雕藝術(shù)的專題報道,1996年新編《仙游縣志》也刊登了鄭碩希的根雕作品照片和藝術(shù)成就簡介。

1997年,鄭碩希先生當選為仙游縣花卉盆景協(xié)會副會長,并加入了入中國民間文藝家協(xié)會根雕委員會會員、福建省花卉協(xié)會根雕委員會理事。近年來,鄭碩希先生被聘為仙游龍威工藝品有限公司工藝美術(shù)師,專心從事雕塑和泥塑創(chuàng)作,相繼為臺灣、日本、馬來西亞 *** 了一批仿古代青銅器時期的寶鼎、香爐等工藝品,受到海外同行的贊揚。

2 風采依舊 癡心不改——記莆仙戲表演藝術(shù)家阿妹丕

說起黃寶珍,也許沒有多少人知道,可要說唱莆仙戲的“阿妹丕”

,老一輩的人那是最熟悉不過的了。因為她那絕無僅有的“金嗓子”曾

伴隨他們走過了半個多世紀。

三四十年代莆田的戲班有幾十個,城鄉(xiāng)居民更大的娛樂就是赴廟會

看戲。小時候的阿妹丕又矮又瘦,為了吃飽飯,家里人送她去戲班,可

許多戲班都不愿收留她。后來有一天母親帶阿妹丕到闊口去看戲,戲班

名叫“新移風”戲班,班里有一樂師鼓手雷澄清,見阿妹丕喜歡莆仙戲

,問她會不會唱戲,阿妹丕說會唱《望故鄉(xiāng)》、《萬牌令》,一曲未唱

完,吸引了許多人圍過來聽,大家都鼓起掌來。雷澄清聽后說人小嗓門

倒不錯,就去跟戲班班主講收阿妹丕進戲班。班主一試后當場同意,馬

上挑了三擔大米到阿妹丕家,這樣阿妹丕就進了“新移風”戲班,當時

叫做“落棚”。恰巧,戲班中有一旦角生了急病無法上臺演出,班主叫

阿妹丕頂上了,那年她才12歲。

阿妹丕的啟蒙教師是當時著名的男旦吳金松(莆田人叫“烏松”)

,后來又拜雷澄清、陳金標、肖祖植、車盛春、黃文棟等這些戲劇前輩

為師,加上自己又勤學苦練,原本學戲天份就高的阿妹丕學會了各種演

藝,精于閨門、青衣,兼通武旦、小旦等。真正使她成名的是唱腔。過

去唱戲都在鄉(xiāng)下露天舞臺上,沒有擴音器,沒有話筒,但是阿妹丕一唱

,全場都可以聽到,別人唱戲往往出臺二三場聲音就會沙啞下來,但妹

丕的聲音比較有耐久性, *** 悠揚,余音繞梁,三日不散。戲迷們都說

:看戲、聽戲,還是聽妹丕唱戲?!敖鹕ぷ印卑⒚秘u漸地在同行當中

小有名氣了?;叵脒^去,阿妹丕謙虛地說:“過去我不懂什么哆來咪,

真正會演戲是在解放后,跟許多有文化的老師學習得來的?!?957年3

月,才念了四年小學的黃寶珍被文化部授予高級知識分子稱號時,她說

作夢也沒有想到有這一榮譽,通知開會都不敢去參加。從1953年至196

3年十年間,阿妹丕不斷獲得華東、省、地、縣級演出的優(yōu)秀獎。這是

一段陽光燦爛的日子,她的表演藝術(shù)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境界。

文革中年僅32歲的阿妹丕被迫告別了她心愛的舞臺,直到1979年她

復(fù)出時已經(jīng)47歲了。人生最寶貴的一段時間消亡了,當?shù)弥醒胛幕?/p>

研究所來莆田拍戲曲資料時,年近知命之齡的阿妹丕心情十分激動,重

著戲裝,粉墨登場,拍了《百花亭》和《千里送》。行家們評價說阿妹

丕的曲牌唱腔還是那么經(jīng)久耐聽,悠揚綿長,科介動作依然嫻熟到位,

婉轉(zhuǎn)有味,一致公認音色滋潤,吐字清晰,音域?qū)拸V,韻味醇厚,堪稱

莆仙戲劇界一大代表。

1980年,阿妹丕應(yīng)邀到莆仙戲一團演出《米米蘭思妻》,這是莆仙

戲擱了十五年后首次排演古裝戲,人們知道消息后,天天有滿屋子的人

觀看排練。首次出棚那一天,地點是在人民影劇院,本來是只演一場給

人大代表觀看的,結(jié)果觀眾要求再看的愿望太強烈了,一場接著一場,

場場爆滿,一直演了十七場。戲迷們都說:還是妹丕唱的戲原汁原味。

那時正逢冬季,天氣寒冷,唱到最后,已47歲的阿妹丕漸感體力不支,

嗓子也因過度勞累而喑啞才作罷。憶起當年盛況,如今已六十七歲的阿

妹丕還會象小孩子那樣拍手稱快:“我這人事業(yè)心重,對觀眾太有感情

了。觀眾們那么想看,我也就一場接一場演下去了。記得當時梧塘有一

老人家,胡子白白的,拄了根拐杖,趕來跟我說,阿妹丕你要再演戲的

話,他要再活幾年。結(jié)果他沒有票,怎么辦呢,我就搬了張凳子在過道

邊讓他看。還有幾位老太太特意找到我說,她們本來牙齒都掉光了,現(xiàn)

在我再唱戲了,她們要多活幾年看我的戲。特別讓我感動的是,當時《

米米蘭思妻》演了多場后,劇本翻得都爛了,有一張掉了找不到,結(jié)果

接不下去了,由于年紀漸大我忘了其中四句臺詞,心里很著急。后來市

場上有一個炸豆腐的跟我說,那四句詞她記得,她就背給我聽。她說她

天天都會放下生意來聽我唱《米 米蘭思妻》,都會背了。我聽了呀眼

淚都快掉下來?!?/p>

如今這位“文革”前就享受高級知識分子待遇的老藝術(shù)家領(lǐng)的仍是

四百多元的工人工資,對此,阿妹丕毫無怨言。她所憂心的是她師輩的

一代老藝術(shù)家大都仙逝,而跟她同輩的也已屈指可數(shù)了,如果再不采取

一些有力的措施,把我們莆仙戲的傳統(tǒng)藝術(shù)精華保留和傳承下去,正如

她的聲樂老師黃文棟先生所說的:“有愧于祖宗、我們的師傅,有愧于

培養(yǎng)我們的黨,有愧于熱愛我們的觀眾”。為此,她也記不清多少次來

到黃文棟老師家,商量出一套老藝術(shù)家們的VCD專輯。雖說資金來源尚

無著落,但他們堅信憑著自己的一股熱情,一份執(zhí)著,能出多少出多少

,一定要把這件事做成功,這樣給子孫留下的是不可估量的財富。

莆田市藝術(shù)學校的發(fā)展也時刻牽掛在阿妹丕的心上。時不時地她都

會到藝校去看看,指導(dǎo)指導(dǎo)學生。經(jīng)常地她會約黃文棟老師一起去,而

在藝校也總會碰到自己以前的老搭檔或老朋友,加上校長陳星火是自己

的弟子,阿妹丕在藝??傆幸环N說不出的親切和溫馨。特別是看著那些

小演員壓腿,走場,她總會陷入沉思之中。1981年,莆田縣藝校張榜招

生時,50個招生名額,報名的卻有三千多人,盛況空前絕后?,F(xiàn)在全國

各地許多劇種都在不斷改革發(fā)展中,莆仙戲這個曾被譽為南戲的“活化

石”更應(yīng)該不斷發(fā)揚光大。趁自己和其他老藝人還在,要把自己的表演

藝術(shù)傳承下去,后繼有人。她十分高興地聽校長陳星火介紹說今年已經(jīng)

向省里爭取擴招,要招60名,她愿意把自己所學的全部教給小學員們,

她更希望有更多的有識之士共同來關(guān)心和支持莆仙戲的發(fā)展事業(yè),讓莆

仙戲這株藝苑奇葩在百花園中永煥異彩!

尋找根雕藝術(shù)家

鄭碩希

他 *** 的根雕福建省根雕藝術(shù)大師職稱,充溢著濃重的自然美,他注重從根雕的形、神、意、趣等方面進行綜合研究,精心揣摩,博采眾長,形成福建省根雕藝術(shù)大師職稱了自己獨特的藝術(shù)風格。他認為根雕是一門奇巧結(jié)合、天人合一的造型藝術(shù),主張植根自然,因材施藝,盡量保持樹根的自然形態(tài)與天然神韻,融自然美與藝術(shù)美于一體。近年來,他創(chuàng)作的許多根雕作品為美、日、新、港、臺根藝愛好者所收藏,作品多次在莆田、泉州、福州、廈門及省外展出。

陳奇熙

陳奇熙被羅源人謂為“羅源二寶”之一(另一寶為跨欄名將劉華金)。他師承福州根雕名家林祥梧。1991年作品《荷香高潔》榮獲全國第三屆根藝展更高榮譽“金牌獎”,1992年創(chuàng)作的作品《金猴迎賓》榮獲92中國福州工藝美術(shù)節(jié)精品展一等獎。1993年作品《金雞報曉》參加第四屆中國大連根藝展獲優(yōu)秀獎。

[福建省]福建省根雕藝術(shù)大師職稱,福建省根雕藝術(shù)大師職稱評審

中國最頂級的木雕工藝大師是誰?

高公博,1949年出生于浙江樂清。高級工藝美術(shù)師,中國工藝美術(shù)大師,中國根藝美術(shù)大師,首屆浙江省民間優(yōu)秀文藝人才,首屆浙江省工藝美術(shù)大師,中國根藝美術(shù)學會副主席,浙江省根藝美術(shù)學會名譽主席,樂清市文聯(lián)副主席。

他曾經(jīng)多年探索。他從廢棄的樹根中發(fā)現(xiàn)了美的意境。借助根的天然狀態(tài)進行點睛之作,使他大獲成功,并獲得劉開渠的根藝獎。受根雕的啟發(fā),他首先創(chuàng)造了“劈雕”藝術(shù),他巧借黃楊木剖開后的自然紋理走勢,采取“粗中有細”的對比手法,精雕人物的面部表情,細膩生動,眉目傳情。劈雕,轟動了工藝美術(shù)界,評價他的劈雕“走出黃楊木雕數(shù)百年的局促”。

作品《蓑翁》等先后獲中國工藝美術(shù)百花獎優(yōu)秀創(chuàng)作設(shè)計一等獎、“希望杯”獎、“劉開渠根藝獎”金牌獎等幾十項國家級大獎。

工藝美術(shù)大師高公博作品——蓑翁

工藝美術(shù)大師高公博作品——敦煌飛天

木雕藝人任國均簡歷

任國均。貴州遵義人。工藝美術(shù)師。福州南臺樹根藝術(shù)研究會會員。成都根雕藝術(shù)家協(xié)會會員。2000年在福建工藝美術(shù)大師鄭春輝工作室深造。專供大型樹根設(shè)計。繪畫以及粗胚造型 *** 。并跟大師一起創(chuàng)作,《萬馬奔騰》《故鄉(xiāng)》《百鷹》《百龍》等大型木雕。2008年到福州上街木雕城工作。并為振雨木雕 *** 大型根雕,紅樓夢》,錦繡中華2011年由福州南臺樹根藝術(shù)研究會。福建省根藝展覽評選委員會、福州南臺樹根藝術(shù)研究會學術(shù)委員會。福建省逸仙藝苑盆景根雕藝委會共同舉辦第二屆根(木)雕藝術(shù)大獎評選根雕明星,根雕能手大會上。評為根雕藝術(shù)能手稱號,任國均。貴州遵義人。福州南臺樹根藝術(shù)研究會會員。成都根雕藝術(shù)家協(xié)會會員。2000年在福建工藝美術(shù)大師鄭春輝工作室深造。專供大型樹根設(shè)計。繪畫以及粗胚造型 *** 。并跟大師一起創(chuàng)作,《萬馬奔騰》《故鄉(xiāng)》《百鷹》《百龍》等大型木雕。2008年到福州上街木雕城工作。并為振雨木雕 *** 大型根雕,紅樓夢》,錦繡中華2011年由福州南臺樹根藝術(shù)研究會。福建省根藝展覽評選委員會、福州南臺樹根藝術(shù)研究會學術(shù)委員會。福建省逸仙藝苑盆景根雕藝委會共同舉辦第二屆根(木)雕藝術(shù)大獎評選根雕明星,根雕能手大會上。評為根雕藝術(shù)能手稱號,作品多次在閩都天趣上刊登

劍川七日深度游:滇西北最不能錯過古鎮(zhèn),原汁原味文化和民俗民風

云南省劍川縣隸屬于大理州,位于滇西北大理與麗江之間,這里平均海拔2000多米,主要是白族聚居區(qū)。劍川 歷史 悠久,白族風情濃郁,既保存著古老的民俗,也有依然生活的古鎮(zhèn)、古城人們,是當下更好的民俗之地。對于喜歡傳統(tǒng)文化、喜歡白族風俗、喜歡高原風情的人來說,這里是最理想之地,但由于當?shù)匦麄鞑欢啵煌ㄏ鄬﹂]塞,來這里旅行的人并不多。

2019年3月我再次來到了劍川,這次入住古城里的“恒廬客?!?,這是一家具有七八十年 歷史 的老宅,曾是縣城里最闊綽的宅院之一,雖然歲月變遷,但由于當初建筑標準高,所以依然保存完好,客棧老板楊樹鈞就是本地人,家住“北門里”,祖上世世代代都是讀書人,其中趙藩都是他家學生,而最值得一書的是明代徐霞客來到劍川,所住的就是他家,并在游記上有記載,而這徐霞客住過的房子,現(xiàn)在依然完好,他父母還住在里面。

楊樹鈞作為文化人的后代,基因里就有對傳統(tǒng)文化的喜愛與癡迷,自己本身喜歡民俗和收藏,剛好這幾天有時間,他就帶我遍訪劍川的一些古跡、人文,還有非遺傳承,以及劍川的小吃與餐飲,做一次劍川的深度游,后來我陸陸續(xù)續(xù)寫出一些文章,現(xiàn)在把這些文章的要點 *** 在一起,作為我這次劍川游的集中貼。(書影拍攝寫作)

一、劍川的人物與非遺

1| 布扎工藝大師趙懷珠

趙懷珠老人今年73歲,是省級布扎工藝代表性傳承人,是大理州民間藝術(shù)大師。她12歲就同母親學習布扎,一生沿襲布扎工藝,而布扎是劍川縣特有的民間藝術(shù),具有廣泛的群眾基礎(chǔ),趙懷珠老人的作品不拘形式,變化多樣,又活靈活現(xiàn)。

趙懷珠說她只有小學文化,但同老人交往中卻能深深感知到她擁有的文化內(nèi)涵,既有她布扎作品的思索與表現(xiàn),也有生活中的品味與閱歷。老人說她雖然七十多歲了,但在創(chuàng)作上也進入更好的時期,她有很多想法,有很多創(chuàng)意,想用布扎作品表達出來。趙懷珠的作品不僅當?shù)厝藗兿矚g,也在外面有廣泛的影響,在各種展示會上獲獎無數(shù),被國內(nèi)外多家美術(shù)館、藝術(shù)館收藏。

2| 白族龍頭三弦傳承人段昆云

段昆云,今年六十三歲,在劍川縣文化館工作。提起他來,當?shù)厝伺宸牟坏昧?,說他是大師級的白族音樂傳承人。

白族三弦,被譽為“愛情的沖鋒槍”,是白族人心目中的音樂之神,也是白族男女對歌的“導(dǎo)火索”,古時候無論是田間地頭,還是榕樹下、小溪邊,只要龍頭三弦的彈起,就有男女對唱的歌聲,也就有愛情和美好的生活向往。

段昆云從小就喜歡這種樂器,后來參軍成為文藝骨干,退伍后他拜老藝人為師虛心學習,只要聽到有人龍頭三弦彈唱得好,他就不辭辛苦前去拜訪學習,由于他的虛心和努力,演奏技藝成長非???,上世紀八十年代,就成名了,成為當?shù)氐摹叭彝踝印薄?/p>

白族龍頭三弦誕生只有美麗的傳說,但是誰發(fā)明現(xiàn)在無法說清。段昆云不僅在彈奏上是大師級傳承人,他還是三弦的 *** 匠人。最初他發(fā)現(xiàn)別人 *** 的三弦有些音律不準,很多地方需要改進,但一些 *** 藝人只是靠傳承技藝來做,達不到要求,他干脆自己學習 *** 。到目前他已經(jīng)只做了一百多把龍頭三弦,自己使用得心應(yīng)手,也非常受歡迎,求購者排隊,成為了當代最棒的三弦 *** 人。

3| 紙扎大師歐永康

歐永康,今年73歲了,是云南劍川縣新華書店一名退休工人,也是“白族紙扎”非遺代表性傳承人,“大理州民間工藝美術(shù)大師”。

歐永康老人生于劍川縣有名的紙扎世家,十幾歲就跟著長輩學習紙扎,后來又師從著名紙扎藝人趙續(xù)昌,系統(tǒng)學習各種紙扎工藝,基本功扎實,特別擅長扎制各種動物和佛教形象,其作品屢屢獲獎,并被博物館收藏。

這是老人最新的作品《老鼠嫁女》,一套由近三十個單件作品組成,用時三個月,看到的人無不稱贊,栩栩如生,活靈活現(xiàn),每一件作品都有所不同,這不僅是老人的代表作之一,也堪稱紙扎藝術(shù)的精品。

4| 趙藩故居和后人

趙藩(1851-1927),云南大理劍川人士。近代 歷史 上著名的學者,詩人和書法家。一生詩詞、書法,詩詞頗豐,在中國近代文化史上有重要一席之地。也被稱為云南之一文化名人。

趙藩的故居有兩處,一處是位于城里他本人所建的民宅,另一處是城外向湖村的祖宅。我兩處都去了,但最后寫了一篇祖宅和他的后人趙文清。趙家祖上一直崇尚讀書,世世輩輩都是讀書人,到了趙藩這一代更是發(fā)奮讀書,被譽為“神童”。

趙文清老人帶我們到他書房喝茶,發(fā)現(xiàn)老人有很多書法,老人說從小喜歡寫字,以前沒有條件,現(xiàn)在時間富裕了,每天練練字,不僅書寫名人詩句,老人自己也撰寫對聯(lián)和詩詞,但老人非常謙虛,所有的墨寶都只是落款“墨農(nóng)”,不肯屬自己名字,他說自己寫的不好,也沒有老師教,覺得愧對祖先,自己就是一個農(nóng)人,墨農(nóng)是他最真實的寫照。

5| 抗戰(zhàn)老兵楊信文

這位老人叫楊信文,今年93歲,家住云南省劍川縣甸南天馬鎮(zhèn),是一位抗戰(zhàn)老兵。 老人十七歲那年,同兩個哥哥一起參軍抗日,當時家里是四兄弟,只留下了一個哥哥照顧家里,他們?nèi)齻€都走上了戰(zhàn)場。

老人參加的滇、川、貴人員組成的一只軍隊,也叫“鶴慶獨立營”,營長叫楊明,副營長叫趙順,當時共有六個連,每個連是120人編制,當時劍川縣共有50人在這個部隊里。這是老人給我展示國家頒發(fā)給他的抗戰(zhàn)七十周年紀念章。(書影拍攝寫作)

6| 西湖洞經(jīng)古樂隊

劍川縣向湖村,有一個老年古樂隊“西湖古樂隊”,都本村的農(nóng)民、退休的工人或公務(wù)員,他們有一個共同愛好就是音樂,每個星期都要在一起活動兩次,自拉自唱,其樂融融。

在這個老年人音樂隊伍里,更大已經(jīng)八十多歲了,最小的也有六十多歲,還有一些老人因為年老體力不支,逐漸淡出了,這是名副其實的老年樂隊,也是傳統(tǒng)洞經(jīng)音樂的最后堅守者,而現(xiàn)在的年輕人興趣不大。

在這個隊伍里,老人們不僅喜愛音樂,還喜歡自制樂器。洞經(jīng)音樂,是廣泛流傳于云南民間的一個音樂品種,但隨著 社會 的發(fā)展,外來流行音樂“侵入”,傳統(tǒng)音樂喜歡的人太少了,劍川向湖村這些老人執(zhí)著的把古樂挖掘傳承下來,值得稱贊,對于他們是愛好和責任,而對于民族是一份沉甸甸的文化傳承。

二、劍川的民俗與木雕

1| 劍川太子會

農(nóng)歷二月初八,是佛祖釋迦摩尼出家的日子,這一天云南省劍川縣城舉辦“太子會”游四門活動,自明朝開始,已經(jīng)有六百多年 歷史 。

太子會”這一天是劍川全城的節(jié)日,人們要前三天開始吃素、念經(jīng)。初八中午開始用八抬大轎抬著太子,人們排著長隊跟隨,游歷全城全城東西南北四門,所到之處人們簇擁歡呼,鳴放鞭炮。

游太子不僅走大街,也會穿行在人們居住密集的傳統(tǒng)小巷,而沿途的商家與民眾會紛紛捐獻公德香火錢,用于活動的費用。這項活動深受民眾歡迎,完全是民間自發(fā)組織,代代傳承下來。

而這一天劍川家家戶戶早起就會在門前點上一對“囍”字高香,恭迎“太子”的到來。人們身著節(jié)日盛裝,前呼后擁陪伴“太子”同游東、南、西、北四門。

2| 全國文保單位景風公園

劍川縣有個“景風公園”,位于縣城西門外,它西依金華山,北傍永豐河,位置極好,公園四周都是參天古柏,環(huán)境極為幽雅。景風公園最早是座喇嘛寺,據(jù)說始建于元代,名叫“轉(zhuǎn)經(jīng)閣”。在清康熙年間改建后,也就成為“魁星閣”。

有意思的是景風公園還有文廟和武廟(關(guān)岳廟),文廟供奉孔圣人,武廟供關(guān)公和岳飛。9 其實文廟和武廟全國各地都有,規(guī)模有大也有小,但兩廟建在一起的可就鮮見了,甚至沒有幾處。(書影拍攝寫作)

3| 世外桃源古樹

桑嶺村依山傍水,掩映在古樹叢中,這里距離劍川縣城只有6公里,是劍川典型的白族、 *** 雜居村。自唐朝時這里就有白族人居住,已有千年。

有人類居住就有樹木種植,這個村落自古就有愛護樹木、敬畏自然、注重環(huán)境的良好習慣,村里現(xiàn)在有超過百年的古樹171株,成為遠近聞名的古樹村。這棵碩大的黃連木已經(jīng)有690年 歷史 了。

在村里轉(zhuǎn)除了村民熱情,還發(fā)現(xiàn)這個村子人們喜歡繪畫,幾乎家家的房子上、墻上都有繪畫作品,這里幾乎可以成為“繪畫村”了。這些畫有的畫幅比較大,幾乎是完整的一面墻,有的比較小,一個房山墻上可以畫兩三幅。

楊樹鈞對我說,其實村子里墻上畫壁畫是這里早就有的風俗,劍川人自古喜歡舞文弄墨,琴棋書畫水平很高,有很大的群眾基礎(chǔ)。劍川雖然偏僻經(jīng)濟不發(fā)達,但文化并不落后。

4| 劍川的百萬木雕

云南省大理州劍川縣自古就是木雕之鄉(xiāng),過去這里的木雕主要用于建筑物裝飾,以浮雕為多。而現(xiàn)在劍川木雕工藝與時俱進,已發(fā)展為藝術(shù)價值很高的木雕工藝作品,這是楊樹鈞帶我看的一件價值百萬的木雕作品。(書影拍攝寫作)

這幅作品的名稱是“蒼洱共生圖”,是由劍川非物質(zhì)傳承人木雕大師施順華設(shè)計,由三名木雕成手工匠,用了七年時間精心雕刻才完成的。

整幅作品使用核桃木材料,寬5米,高3.2米。是根據(jù)繪畫于古代唐宋時期現(xiàn)流落日本京都友鄰館的《南詔圖傳》中“洱海龍神圖”與現(xiàn)珍藏于臺北故宮博物院的《大理國張勝溫畫卷》中“蒼洱神獸共生圖”創(chuàng)作設(shè)計完成。

5| 落戶劍川的福建根雕大師

他叫鄭晨輝,福州人,今年46歲,中國高級根雕美術(shù)師,福建根雕大師,雕刻藝術(shù)大師,自1991年開始拜師學習根雕藝術(shù),已經(jīng)從業(yè)二十八年。 鄭晨輝擅長人物雕刻,特別喜歡雕刻達摩祖師,到目前他已經(jīng)雕刻各種達摩像超過千尊。他雕刻的達摩像講究神似和意境,千變?nèi)f化,幾乎沒有兩尊是一樣的。

鄭晨輝說他七年前來到了云南劍川,這里自古以來就是傳統(tǒng)木雕之鄉(xiāng),但多以建筑物裝飾和浮雕為多。雕刻人物形象,在劍川不是主要表現(xiàn)形式,也不被人所推崇。他的到來,帶來了福建根雕技藝與 *** ,也使這里的傳統(tǒng)木雕多了內(nèi)容和表現(xiàn)形式。他現(xiàn)在是劍川更好的達摩師祖雕刻師傅。

三、劍川餐飲與小吃

1| 不能不吃的山老腿火鍋

云南劍川縣有一家獨一無二的火鍋店“山老腿”,著名女詩人舒婷在品嘗后寫下:“牙齒和眼睛夠忙,往往來不及問菜名,就已盤空碗凈,直香進五臟六腑。這不可思議的餐桌小妖精,提取劍川山水的日月精華,亦攝住了我的魂魄”?!安妥佬⊙庇纱说妹蔀閯Υ酥猎颇鲜〔惋嫿绲囊粡埫?。

山老腿火鍋店使用的是劍川本地的三年以上火腿肉,首先是肉質(zhì)細嫩,彈性松軟,入口齒香,口感非常好。這種火腿是選用當?shù)赝霖i,由于擁有獨特的氣候環(huán)境,加上秘制的腌制手段,品質(zhì)非常好,自古以來就是優(yōu)質(zhì)火腿。(書影拍攝寫作)

2| 劍川有種泡酥,當?shù)厝烁鼝?

無論是米線還是餌絲,都是劍川人更愛的早餐,縣城的大街小巷到處都有米線餌絲店,其中最多的就是這種砂鍋米線了。但老板最后還要給你加一勺東西,這是什么?老板說是“泡酥”。這可是其他地方?jīng)]有的。

“泡酥”又是什么呢?拿一塊嘗嘗,稀疏蹦脆,入口即化了,一時不明白是什么,老板告訴我,就是油炸肉皮??!原來劍川白族人喜歡吃肉皮,不僅喜歡吃生皮,還喜歡吃油炸肉皮,于是在米線與餌絲中加入一些。柔柔的米線、餌絲,濃濃的肉湯香氣,再加上酥脆的油炸肉皮,劍川人的早餐真的是有滋有味,有情趣啊。

3| 劍川的水餃是餛飩

楊樹鈞帶我去吃水餃,端上來的東西看樂了,這分明就是一碗餛飩嗎?在這里怎么成了“水餃”。 但他堅持說這就是“水餃”,他們過年吃的就是這種水餃。他又說,餛飩是另外一種東西,樣子相近,餛飩的皮薄、個小,而“水餃”則皮厚,個大,餡也大。

這就是南北的差異了?北方的水餃或餃子是另外模樣,而這種包法、這模樣的都叫餛飩,當然了餛飩也分大餛飩和小餛飩,水煮餛飩和油煎餛飩。 中國飲食博大精深,同樣的食品各地做法與叫法有很大區(qū)別,想知道你那里管它叫什么?

4| 太子會品嘗齋飯

“太子會”這一天是劍川全城的節(jié)日,人們要提前三天開始吃素、念經(jīng)?;顒拥闹鬓k方北門街區(qū)集中開辦伙食,給參加活動人員提供餐飲,我中午也被邀請前去吃齋飯,完全是素食。

他們告訴我,祖上傳承下來就是這么迎送太子的,活動期間人們都吃素,但活動結(jié)束了,人們會好好的吃一頓來慶?;顒拥膱A滿結(jié)束,這樣也可以拉近鄰里關(guān)系。(書影拍攝寫作)

所有做飯人員也都是義工,她們已經(jīng)在這里忙了三天,任勞任怨,看見我拍照,非常熱情要我吃飯,并要我多吃一點。劍川縣“太子會”現(xiàn)在已經(jīng)成為一項民間獨有的民間文化遺產(chǎn)。

5| 同法國老外一起就餐

楊樹鈞說到老外喜歡住恒廬客棧,絕大部分是法國人,這不僅他們客棧在法國有點小名氣,主要是 歷史 上法國曾“染指”很多云南事物,比如周邊的越南、老撾都曾是法國殖民地,云南過去的火車也是法國標準,在法國,介紹云南的書籍和資料多,知名度也比別的省大。

老外最喜歡的是同中國人一起吃飯,不要求大魚大肉,只是想品味老百姓家庭的粗茶淡飯,要的是氛圍和體驗,就連客棧的泡酒也想嘗一下,但度數(shù)太高了,他們說這就是“液態(tài)火焰”。 入鄉(xiāng)隨俗,他們笨拙的使用筷子,拒絕使用刀叉,雖然吃力,但覺得很有趣。他們喜歡中國菜,就是普通的家常飯也是有滋有味。

晚上,楊樹鈞把他的好朋友,大師級的白族音樂傳承人段昆云請來,還帶了他最小的兩位徒弟,演唱白族獨有的龍頭三弦,幾位法國人異常興奮,他們聽到了最原始的白族音樂,也度過來中國最美妙的一個夜晚,他們說劍川和恒廬是他們走過世界上很多國家,記憶最深刻的地方之一。(書影拍攝寫作)

四、劍川農(nóng)貿(mào)市場與賣菜老人

1|劍川菜市場打探

每到一處,我最想看的就是當?shù)剞r(nóng)貿(mào)市場,雖然不能完全說明說明一個地方的幸福指數(shù),但卻能管中窺豹,最間接反映一個地區(qū)的風俗和生活狀態(tài)。

在縣城農(nóng)貿(mào)市場邊上有位老媽媽在賣自己種的菜,說吃不完,就拿到市場上賣了。老人是早上才挖出來的,清洗干凈,分成小捆,不管什么菜,每捆都是2元錢,這就是傳說中不打藥、不上化肥的生態(tài)菜吧。

最后買了一些帶回恒廬煮火鍋。

2| 七十歲奶奶市場賣野菜

菜市場里一個老奶奶擺地攤賣野菜,老人說她已經(jīng)七十歲了。 人說她家住在甸南鎮(zhèn),到縣城有5公里遠,她是早上六點鐘出門,用背簍背著菜一路走來的,由于菜是給水洗過,很重,這一簍差不多有30斤。

老人的菜按把賣,一塊錢一小把,如果想多買,就兩元錢一斤,她說是她昨天在山上挖了一天。 老人賣的價格雖然很低,但購買者卻不多,主要是野菜當?shù)匾姽植还?,很容易挖到,賣貴了沒人要。老人好容易等到了買主,一頓勸說,也是只買一斤而已。(書影拍攝寫作)

老人說這些野菜肯定是賣不掉了,她會背回去喂豬,不會浪費的,她明天再去挖。老人年紀雖然大了,但身體很好,也閑不住。

3|老奶奶“組團”賣自產(chǎn)菜,每把1元

劍川縣甸南鎮(zhèn)每逢星期六是集日,這一天集市上最多的就是賣菜的,都是周圍農(nóng)民趕來賣自產(chǎn)菜。 但賣菜的大多數(shù)是老奶奶,很多人都是七、八十歲了,她們說就住在附近,菜是自己種的,集日就背到市場上賣。(書影拍攝寫作)

老人們說這些菜都不用農(nóng)藥、化肥,只是施用農(nóng)家肥,祖祖輩輩都是這么種菜,平時自己吃,多余才會背到集市上。雖然賣不了多少錢,但也知足,這里民風淳樸,老百姓閑不住。 有個老奶奶更有意思,把自己吃剩下的半個南瓜也背來賣了,還有一壇子自己做的野菜泡菜和一些萵筍,萵筍賣一塊錢一棵。

以上是我在劍川一個星期旅行的收獲,因為住在恒廬客棧,有楊樹鈞的全程陪伴,這次旅行獲得意想不到的效果,這就是我們所期待的深度游吧!